農業(yè)農村部6月30日發(fā)布,我國矮化水稻種植已基本實現(xiàn)全覆蓋。2018年,我國水稻種植面積4.5億畝,產量2.12億噸,占到全國糧食總產量的32.22%。種植面積廣、產量高的背后是我國對水稻矮化育種技術的推廣。
6月30日,一場水稻科技成果交易和產銷對接競價會在廣東舉行,18個矮化水稻新品種的科技成果成功轉讓簽約。
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說:“我國是水稻矮化育種技術發(fā)展*快,成績*顯著的國家。目前我們種植的水稻幾乎都是矮稈水稻,中國水稻矮化育種技術和雜交水稻技術以及它的產量都穩(wěn)居世界首位。”
謝華安介紹說,目前,我國每年水稻的產量占全國糧食總量的30%以上。但在20世紀初,水稻品種改良因一直局限于高稈品種,抗倒伏能力差成為限制產量的主要因素。上個世紀50年代,水稻矮化育種技術難關成功攻克,使這一困局得到根本性突破。
農業(yè)農村部科教教育司司長廖西元稱:“品種矮化主要的貢獻是提高了抗倒伏性,使得水稻品種的產量大幅度提高;另外一個就是提高了水稻的收獲指數(shù),使原來的收獲指數(shù)20%到30%,現(xiàn)在提高到了50%以上。”
據(jù)廖西元介紹,自1959年成功培育出*個矮稈秈稻品種以來,60年間,全國累計推廣矮稈秈稻良種175億畝以上,在高稈品種基礎上增產稻谷累計高達1.75萬億公斤。
農業(yè)網(Agronet.com.cn)微信掃一掃: 盡“掃”天下農商情
相關新聞更多
新聞關鍵字: 水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