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2018年,我家紅薯種植生產加工都獲得了好收成。”日前,記者來到湖南省衡陽市祁東縣西部偏遠貧困山區(qū)步云橋鎮(zhèn)橋石村,村里年輕的種植大戶羅勇軍正貓著腰,在自家紅薯地窖里,檢查儲存好的去年預留的種紅薯,為今年的紅薯種植提供保障。
記者隨后跟隨小羅來到樓頂上,這里擺滿大大小小30多個竹簸箕,上面曬滿了金黃色的牛筋紅薯干,色澤誘人。記者忍不住拿起一塊放嘴里嚼,軟糯香甜,清爽可口。據介紹,這種牛筋紅薯干就是將紅薯煮熟、切絲、曬干做成的。
“去年4月,我流轉村里土地50畝,全部種上紅薯。”羅勇軍說,去年風調雨順,加上自己精耕細作,紅薯畝產達2500公斤,加工成牛筋紅薯干1萬公斤。羅勇軍告訴記者,紅薯干大部分銷往內蒙古和云貴川等地,小部分銷往本地,純收入15萬元。
橋石村地處偏遠山區(qū),位于衡邵干旱走廊核心地帶,干旱少雨,但該村的土壤屬典型的黃泥土壤。去年,該村通過高標準農田整改,修成了一條長達2公里、貫穿全村的水渠,為發(fā)展紅薯產業(yè)提供了良好條件。
“黎媛,我想利用村里的自然條件,發(fā)展紅薯產業(yè),增加家庭收入。”當初想搞紅薯種植時,羅勇軍對妻子黎媛說。
“不行,發(fā)展紅薯產業(yè)是體力活,太辛苦啦,還是到城里打工好。”剛開始,黎媛對丈夫的提議并不認可。
羅勇軍耐心跟妻子講道理、道實情。*終,黎媛被丈夫的創(chuàng)業(yè)激情所感動,同意和丈夫在家發(fā)展紅薯產業(yè)。
夫妻倆不分晝夜在紅薯田間拔草、施肥、澆水,累得汗流浹背,曬得面容黝黑。
一分耕耘一分收獲,去年羅勇軍種的紅薯收成不錯。但是,他也遇到了儲藏和加工的新難題。他向記者“吐苦水”,當時家里十多間房屋堆滿了紅薯,堆積時間過長,紅薯容易發(fā)霉腐爛。
為解決紅薯儲藏、加工難題,羅勇軍計劃新建一座面積達200平方米的儲藏倉庫,并添置3臺紅薯干烘干機,以應對陰雨天氣,減少紅薯加工損失。“據測算,建倉庫、添設備共需資金60多萬元。”羅勇軍說,現在資金缺口達30多萬元。今年,他想通過國家惠農政策到有關部門申請無息貸款,解決這個難題。
“小羅是一個會做事、愛學習、肯吃苦、樂助人的好青年。”村黨支部書記曾小華說,去年村支兩委已推薦羅勇軍為祁東縣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,現在已被黨組織吸收為預備黨員。“看來當初丈夫所作出的決策是正確的,紅薯地里能刨金。”黎媛笑著對記者說,在家鄉(xiāng)種地,比在外面打工強。
為了帶動更多村民通過種紅薯增加收入,羅勇軍告訴記者,今年春天,他想牽頭成立紅薯種植加工合作社,擴大紅薯種植面積,提高加工質量,拓寬銷售渠道。
農業(yè)網(Agronet.com.cn)微信掃一掃: 盡“掃”天下農商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