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這次治好了病,我更加珍惜時間。我想再忙20年,給新疆乃至全世界棉農徹底解決白色污染,使無膜棉之花開遍‘一帶一路’各國,這是我們的使命。” 中國工程院院士喻樹迅*近非常忙碌。浙江農林大學60周年校慶前夕,他密集發(fā)起并參加了3個棉花品種推廣及研發(fā)的研討會。
作為國內*棉花育種專家,66歲的喻樹迅并沒有因為年齡的原因影響自己的科研,因病手術后的他還沒有完全恢復,但喻樹迅表示自己不會停下來,“我有一個夢,我一定要在余生實現我的夢想,我要為在全世界推廣無膜棉提供‘中國方案’。”
棉花生產一直是新疆的支柱產業(yè)。據國家統(tǒng)計局統(tǒng)計,2017年新疆棉花種植占全國棉花面積的61%、總產量的74%。特別在南疆地區(qū)棉花種植面積達2000余萬畝,約占全疆的2/3。為解決干旱和惡劣的自然條件給農業(yè)帶來的巨大危害,早在上世紀80 年代,新疆開始在棉花種植領域推廣地膜覆蓋種植技術,該技術在發(fā)展農業(yè)生產和促進農民增收方面發(fā)揮了積極作用。
自上世紀70年代末年地膜引進我國以來,棉花地膜使用率在不斷增加,覆蓋率達到*,棉田覆膜占新疆地膜使用量的60%左右。隨著地膜投入量不斷增加,加之殘留地膜回收率低,土壤中殘膜量逐步增加,農田殘膜平均達到22千克/畝,污染嚴重的個別田塊達到49千克/畝,殘膜污染形勢日趨嚴峻。
地膜技術此前曾被譽為農業(yè)上的“白色革命”,目前,“白色革命”已經變?yōu)?ldquo;白色污染”,新疆已成為全國農膜殘留環(huán)境污染*嚴重的地區(qū)之一。
殘膜造成土壤結構破壞、耕地質量下降、作物減產以及農事操作受阻、次生環(huán)境污染等一系列問題;殘膜不僅對土壤造成嚴重污染,對棉花纖維品質也有很大影響,機采棉收獲過程中也經常收入大量地表、棉株上的碎膜,摻雜在原棉中的碎膜在原棉加工過程中難以清除,在后續(xù)紡織加工過程中也無法徹底清除,嚴重影響紡織產品的質量。
從2010年開始,喻樹迅院士就帶領團隊和地膜“較上了勁”。他帶領團隊從種植的6000份棉花中篩選出早熟豐產的中0536、中117328等品種;利用海南溫室在三亞一年三代、連續(xù)八年二十四代篩選,同時在新疆多地區(qū)連續(xù)交替實驗,篩育出特早熟、耐鹽堿、耐低溫、豐產的陸地棉新品系“中棉619”新品系,并在新疆六個點同時進行示范種植。
根據試驗,“中棉619”在新疆南疆地區(qū)無膜栽培條件下生育期約120天,相比于地膜覆蓋棉花(早中熟棉花品種約135天),可推遲10天左右播種,能有效避開早期低溫脅迫、后期低溫影響吐絮,霜前花率≧95%,試驗田畝產可達350公斤。
喻樹迅告訴我們,科研團隊目前正在克隆抗冷、抗旱、抗鹽堿的相關基因,探索將耐高溫性狀和高產性狀轉移到“中棉619”中,使“中棉619”能實現穩(wěn)產、高產、優(yōu)質,實現*育種。
喻樹迅提到,在生產優(yōu)質棉的同時,還要將浙江等沿海地區(qū)先進的紡紗技術引進新疆,這使得未來“一帶一路”可實現優(yōu)質棉、優(yōu)質布的生產帶,將中國的棉花種植技術以及紡紗技術、紡紗機械帶到國外,為“一帶一路”沿線國家提供“中國方案”,在全世界形成亮點。
農業(yè)網(Agronet.com.cn)微信掃一掃: 盡“掃”天下農商情